记者从3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“世界气象日河北主题活动”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围绕极端天气多发、频发、并发的态势,我省将建立从延伸期、中期、短期、短时临近到灾害性天气预警的递进式预报服务模式,力争2022年底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%,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81%,降水、气温预报精细到1公里、1小时。

今年,我省将以建设气象强省为目标,以保障生命安全、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着力点,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充分利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,早预警、早行动,确保气象灾害“防在未发之前,抗在第一时间,救在关键环节”。

着眼“监测精密”,启动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示范及地面降水观测站建设项目,在灾害易发区、重点保障服务区和边远山区等观测薄弱区,增补建设14部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、3000余套地面降水监测站,加快实现村村有雨量监测站,力争3年内弥补山区强降水监测盲区,切实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。

着眼“预报精准”,调整全省气象预报预警布局。落实“早、准、快、广、实”要求,推进预警信号手机短信精准靶向发布工作,实现面向特定地区、行业和人群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精准推送,县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。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,完善以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应急处置机制。

着眼“服务精细”,充分应用冬奥“百米级、分钟级”精准预报产品,强化交通、能源、海洋、物流、旅游、乡村振兴、冰雪经济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,打造全天候智慧精细服务、全产业链条气象服务。建立自动感知、智能研判、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业务,推进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强化气象科技与科普融合,提升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。加大公众服务频次,丰富服务内容,提升气象服务公众供给能力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强化燕山南麓、冀西北和冀东云降水立体观测能力建设,年人工增水量不少于30亿立方米。

此外,我省还将在雄安新区打造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、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、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,将智慧气象全面融入新区智能城市建设,努力打造雄安新区智慧气象全国样板,助推全省智慧气象工作不断进步,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(记者 苑立立)